2022-03-29 21:00:58 | 人围观 | 评论:
上网课已来,很多家长,特别是已经复工的家长都面临着一个头疼的问题。孩子在家上网课,他们打开电脑、平板和手机,可能不是学习而是在玩游戏、刷视频甚至,还发生了因长时间打游戏导致视网膜脱落的悲剧
一时间,引发众家长的焦虑,现在孩子有了名正言顺的使用电子产品的借口,如果因此而沉迷网络怎么办呢?
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会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最终导致个体出现学业方面的适应困难。儿童青少年缺乏自制能力,更容易沉迷网络游戏。国内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手机依赖率达到16.7%--30.2%。而且这还是2011年的研究数据,现在这个数据估计会有挺大幅度的上涨。
有的家长会把原因归结于网络和游戏开发者,认为正是网络和游戏的存在才会有孩子沉迷网络的发生。但其实孩子游戏并非原因,孩子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才是;孩子沉迷网络并非游戏出现的结果,而是不良亲子关系的结果。
一、亲子关系的密度,决定孩子依赖网络的程度
孩子沉迷网络,往往是因为内在的需要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转而到网络上寻找。
1943年,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
(一)情感(爱)和归属需求
缺乏爱的孩子特别渴望得到父母的接纳和认可。在家庭里得不到爱,才会去虚拟世界找爱,在游戏中寻求安慰和归属感。
12岁的小丽非常喜欢网络,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有天她妈妈把她的手机没收了,她直接跳进了小区的水池里,幸好水池很浅,也幸好妈妈没收她手机时是在小区花园里而不是在21楼的家里。
小丽说,她父母经常打骂她,做错事骂,考试差了打……她在家里感受不到爱和温暖,但在网上,她想要的关爱,网友都可以给她。
得不到父母的爱,转而把期待放在网友身上。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的一生都在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
(二)尊重需求
有些父母经常批评孩子,当然父母也是本着为孩子好的心,但这些话听在孩子耳里却是父母对他的否定和不认可。
繁重的学业、父母的批评会让孩子感受不到价值感,但在游戏的世界里,级别越高,说明能力越厉害,孩子会从中体验到价值感。
小杨是被妈妈拖着来见心理咨询师的。他学习不好,可游戏打得特别好。我见过他打游戏的样子,可以用意气风发来形容。
原来他因为成绩不好,在家里和学校都一直被批评,从来没有感受到被尊重。但在游戏的世界里,哪怕最开始的时候打不好,也没有人批评他。只要他努力一点,血量就会增加,等级也会提升。而且因为他游戏打得好,好多人在网上叫他大哥,他觉得自己很受重视、很被尊重。
尊重需求没被满足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差,一无是处,喜欢否定自己,不相信自己。
有这么一句话,感谢网络让你的孩子活着。当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感受到价值感,如果少了网络这个让他体验到价值感的渠道。孩子很容易选择轻生。
(三)自我实现需求
有些孩子因为没有目标英语网课有哪些游戏,没有梦想,不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
小军是位中学生,他成绩不好,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完成没有目标。于是沉迷网络,最后因为逃课太多被劝退了。
小军得的是北京大学徐凯文教授在《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里提到的“空心病”。
空心病是指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得空心病的学生中不乏一些成绩很好的优秀学生。在徐凯文教授的研究发现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
这些学生人生的前面十八年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考上好的大学,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要过什么样的人生,找不到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
二、积极心态助力孩子科学上网
网络不是猛虎,利用得当,网络可以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好助攻。电子产品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具像化,促进知识吸收。适当的使用电子产品,可以促进亲子互动,增进亲子情感。
(一)温暖有爱的家庭
“缺爱”是沉迷网络孩子的共性,父母的爱,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的爱是无法替代的。
首先有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其次是爸爸妈妈关系稳定。家里的爱是流动起来的。
我一位老师夫妻感情很好,家庭氛围很温馨。她儿子13岁,老师给他配备了最先进的手机。这位孩子的手机除了通讯功能,基本只是拿来查阅资料。
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可以满足孩子情感与和爱的需求孩子上网课玩游戏?四步引导孩子科学上网,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的归属感(安全感)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更来自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
(二)重视孩子
重视孩子,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感,孩子才会认为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意义的。
林文采博士说,所谓重视,就是花时间在TA身上,并能在那个特别的时间里,给对方百分百的专注。
另外,还需要给孩子足够的肯定和认可,让孩子在家里得到足够的尊重。
一位同事毕业于普通的本科院校,却一直很自信。她认为人生有无限的可能,也一直在拓展她的潜力,事业成功,家庭美满。
有一天,她能有现在的状态,跟她父母对她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在她小的时候,父母几乎每天都有专门陪伴她的时间,而且经常告诉她,他们有她这个女儿很幸福。
现在的心理和教育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自信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对他的肯定和足够的重视。
父母跟她在一起的时间总是全身心地陪伴着她。她的一点点进步,父母都看得到并给予肯定。既满足了她爱和归属的需求,也满足了她尊重的需求。
在孩子的世界里,父母看到我能,告诉我能,我就一定能。
(三)用提问代替命令
命令式的话语可能是我们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种语言。
“去做作业。”“去睡觉。”……
这样的话总是能冲口而出,却发现,孩子能拖就拖;不能再拖就躲;大胆点的,直接顶嘴上阵……
一位父亲说,他跟儿子的沟通基本就是这样的模式,最后父子俩差点反目。这位父亲通过学习后,有意识地用提问代替命令。
比如:
“你计划几点钟开始做你的家庭作业。”“睡觉的时间到了,你打算怎么做?”
刚开始,儿子像看神经病一样看着他。但他每天都坚持,不到十天,儿子自觉性竟然有了很多在变化。更重要的是,父子俩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
提问并非是简单的把陈述句变成疑问句,而是以尊重的态度去了解孩子的看法。满足孩子尊重的需求。
李中莹先生说,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尊重,将来他人生里会出现很多困难、辛苦和痛苦。
(四)引导孩子树立目标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等客观条件相似的人进行了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其中27%是没有目标,成年后经常失业,靠社会救济;60%目标模糊,成年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没有特别成绩;10%有清晰但短期目标,他们大都成为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大都成了顶尖的成功人士。
没有目标的孩子英语网课有哪些游戏,哪怕考上顶尖的大学,也很容易患上徐凯文教授所说的:“空心病”。
那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怎样的目标呢?
1.相对短时间可量化的短期目标
比如:一周之内背熟悉二十个单词。
再细化为每天记5个新单词,复习10个旧单词。
目标明确、合理,可量化。
2.适度挑战性的中期目标
比如:半年内英语成绩从80分提升到90分。
再细化为:
01.每天记10个新单词,复习20个旧单词。
02.每天听30分钟音频。
03.每天做一篇阅读理解。
04.每周六做一张卷子。
同样是可量化,有点难度,但努力一下还是可能达到的。
3.与梦想匹配的长期目标
比如:我要当个医生。这是一个不具体的目标。我们需要把它转化为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一位父亲分享过他跟儿子的谈话。儿子的梦想是当一位足球明星。
父亲:你想当一名足球明星,你知道哪些人在这方面做得很棒?
儿子:C罗,内马尔……
父亲:你觉得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对他们有何意义?
儿子:他们有天赋。
父亲:除了天赋呢?
这位父亲陪着孩子把著名球星的成长历程都找出来了,还把他们的艰苦磨炼的经历连同他们的海报打印出来贴在孩子的房间。
父亲:为了你的理想,你现在可以做些什么?
儿子:每天练习足球。学好英语,以后可以跟不同国家的球员沟通。
这位父亲再引导孩子做出了中短期目标和每天的“to do list”。一年过去了,孩子进了学校的足球队,学习成绩也从倒数上升到了中等。
再远大的目标也是需要一步一步达成了。
有理想很重要,达成理想的每一步更重要。
让网络为孩子所用,而非让孩子被网络所害,需要家长的悉心陪伴和用心引导。既需要高质量的陪伴,也需要跟孩子共同制定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还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
央视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说过:“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育儿先育己,道理即如此。
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成就的高度。
*祖祖:两个孩子的妈妈,北京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与教育工作者,一个历经职场硝烟却沉溺于生活烟火的温暖女子英语网课有哪些游戏,关注“熊孩子的窝”,一起做有温度的父母。*
全站搜索